【嘉義阿里山-旅遊】鄒族文化部落優遊吧斯之歷史文化篇

3.jpg  

 

店家電話: 886-5-2562788

店址: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 4 鄰 127-2 號

停車場:停車場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園區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周日AM9:00-PM17:00/周六AM9:00-PM21:00

 

收費標準:

 

一般票

NT300元/人

適用一般成人12足歲以上至65歲以下之貴賓。

內含清潔費100元、另200元可抵用消費。

優惠票

NT200元/人

適用於6歲以上至12歲以下及65足歲以上之貴賓。

內含清潔費100元、另100元可抵用消費。

3-5歲之幼兒均收入園清潔費100元(不含抵用卷)

大型夜間戶外實景秀

NT400元/人

適用於每周六或連續假日之晚會入場卷。

內含清潔費200元、另200元可抵用消費。

優惠票300元(含200元清潔費,另100元可抵用

消費。

演出時間

夏令PM19:30-21:00

冬令PM19:00-20:30

 

 

 

節目表演時間

日間演出時間

每日2場:

AM11:00-11:30

PM14:00-14:30

夜間演出時間

每週六晚上

夏令:PM19:30-21:00

冬令:PM19:00-20:30

 

 


檢視較大的地圖 

 

 

0.jpg    

呼~~~ 睽違了半年,最近都忙於工作一直沒時間補寫分享文,但由於上週臨時起意和朋友衝上阿里山趴趴造(其實是想逃避壓力,想躲到可以讓腦袋放空的地方讓自己放鬆一下啦!),也和熱情的鄒族原住民朋友相處了兩天,於是乎~~~ 過年前的首PO就獻給鄒族的朋友們吧!!!

 

鄒族文化部落優遊吧斯真的是個對於原住民深入了解的深度旅遊好去處,詳細分享文將會另行PO文分享…

 

好囉~~~ 開場白就不再多說,在我分享優遊吧斯文化園區之前,先讓我介紹一下關於鄒族的歷史文化吧!!!

0-.jpg  

 

 

鄒族人的由來:

相傳hamo大神自天上下凡,在玉山搖動楓樹,樹葉落地而變成了鄒族祖先。根據文獻記載hamo大神身形巨大無比,走路的步伐非常大,前腳可踏在特富野另一腳可踏在達邦,而hamo大神走過的地方就會山崩填谷,而為了讓鄒族人相信祂的確存在,所以也曾現身在部落。而在現今阿里山特富野及達邦都留有石塊,據說石塊上的印記就是hamo大神的腳印,這也間接印傳說中hamo大神身形巨大無比,走路的步伐非常大了(浦忠成,1993;汪明輝,2006)。

 

1.jpg   

 

經年累月之後,不料遇到大洪水氾濫,只剩下玉山沒有被淹沒,於是散居四處的族人及各種動物再度回到玉山避難,等待大洪水退潮。

可是過了許久大洪水都沒有退潮,於是族人就派出了台灣藍鵲(鄒族語uhngu)去看看什麼原因,藍鵲回來後說是因為山下主要的河流被一隻大鰻魚堵住了出水口,所以水才會排不掉,族人們一聽便跑去求一隻大螃蟹,希望他能幫忙大家趕走大鰻魚,螃蟹背負著大家的期望,就跑去河流的出水口用大螯夾了大鰻魚,結果大鰻魚痛的一溜煙跑掉了。

 

1-.jpg  

 

當人們在玉山躲避洪水的時候,族人因沒有火種瀕臨滅族危機,最後是台灣藍鵲自告奮勇地去運回火種,儘管爪及喙都被燒成鮮紅色,藍鵲還是成功地將火種帶回,藍鵲雖然已找到火種,但是因為飛行的速度太慢,火燒到牠的嘴邊,牠忍不住痛,就放棄火種。爾後藍鵲又再度前去取回火種,這次牠飛得很快,順利的帶火種回來,因此大家又有火種可以用來煮食物,烤火取暖了。因為藍鵲取回火種有功,便特別容許牠在田裡啄取穀粒,而藍鵲只能在田邊覓食。這兩種鳥的嘴尖都是短而平的形狀,那就是取火種的時候燒過的痕跡,但是最後也嚥下最後一口氣,死後幻化 為女神仙。

 2.jpg  

 

鄒族圖騰:

 

2-.jpg  

 

為了紀念台灣藍鵲為了救鄒族人取回火種有功,鄒族人一直對藍鵲有著感恩的心意,於是乎將鄒族女性的傳統服飾從裙襬到綁腿皆仿效台灣藍鵲藍、紅、黑相間的羽色組成,就是來自於藍鵲的色彩。

 3.jpg  

 

五大家族:

Niahosa(梁氏家族)開始邀請其他氏族進駐特富野,其他氏族也答應其邀請,陸續遷移進駐特富野社。為了抵禦外族入侵,或因人口增加有開拓獵場之需要,就以結盟方式共同守護獵場及生活的領域,並組織化建立了kuba(共同男子會所),也就是以五大家族建立的特富野大社。

從此,以此為生活聚集中心,逐漸吸引周圍人數較少的氏族依附而逐漸形成的部落,使部落組織更趨完善,最後由五大氏族共推niahosa(梁氏家族)為特富野大社的領袖,即為特富野大社成立的開始。

Cou(鄒族)主要是由8個氏族組織組成,各個氏族均以共有父系遠祖之親屬組織,其隨著人口繁衍、收養等而向外擴張,逐漸由一小規模之家族團體分支出包含不同姓氏約40個亞氏族之氏族組織。

(鄒族之氏族)稱為:Cono aemana、Cono peisia 、Cono pupuzu等。

  1. Cono aemana為同一屋宇之意,住在同一屋內可以有不同房室,用以比喻氏族內含亞氏族之意。

  2. Cono peisia為共守禁忌之意,禁忌包含了內部成員禁婚、共行小米等農作祭儀、共有舉行各儀式之禁忌小屋emo no peisia等,亦表示了此氏族團體共有獵場、漁區之意。

  3. Cono pupuzu為同一爐灶之人,即表示各家族由此分出爐火之意。氏族成員除血親外,包含收養子女或異族子女,一旦收養關係成立則視為一家人,共守禁忌。

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一)大社(hosa):

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北鄒有兩個大社,分別為達邦社與特富野社,各自統領幾個小社,祭典舉行時,小社的子民必須回到大社參與祭儀。

(二)氏族(aemana):

由幾個單一姓氏家族因血緣、收養、嫁娶組合的家族。共有河流、漁區、耕地、祭屋。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三)聯合家族(聯族,ongo-no-emo):

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四)單一姓氏家族(亞氏族,emo)︰

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與洋家。而鄭家與田家又是安家的養子,因此安、武、鄭、洋、田等五家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

 

4.jpg   

 

共存共榮:

Kuba即為鄒族人政治、軍事、教育、生活、祭典的中心,尤其舉行祭典時Kuba是邀請神靈進駐之所在,所以Kuba在鄒族人的地位當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鄒族完整的部落管理,運用長期累積下來的生活經歷而建構的集體知識,成了Kuba最能凝聚族人向心力的主要原因,所以,鄒族一直是以大社為中心的觀念,所以,只要是大社舉行的祭儀活動,其他聚落都會返回大社一起慶祝。

5.jpg   

 

鄒族的分布領域:

氏族遷移路線可分為北、中、南三路。

北路由玉山向西北沿陳有蘭溪經今和社(鄒語hosa),至鹿窟山附近之habuhabu,而後轉向至阿里山西坡,其後又分二路,一則繞塔山(hohcubu)至tfuya及tapangu,如niahosa氏族。一則繼續沿清水溪直下嘉義平原,如yasiungu氏族。

南路自玉山沿楠梓仙溪東岸(荖濃溪西岸)南下,至mang’ana再分成三路;一則直轉西方達yiskiana,

如yaisikana氏族;一則繼續南下至yayanga附近,再轉向西方達yiskiana或ngibiei,如noacachiana;一則南下至新望嶺(siaezonu)附近之yangiacana或niahosa,再向西轉北,如e’ucna。南路之三支皆在轉向西移動由楠梓仙溪轉入曾文溪流域。

中路則自至玉山翻越馬鞍嶺(鞍部taataka)出飯包服山,psoseongana(阿里山附近),轉至yingiana及yiskiana。如yakumangana氏族。

 

6.jpg   

 

以會所(kuba)之建立為象徵的鄒族部落社會,其政治基體之對內關係原以血緣為主要基礎,而漸次擴展到地緣的整合。然其內部權力結構則以父系親屬制度的組織原則為張本,有基於親屬關係而來的權力即其互動關係,由前述之部落建立發展歷史以及氏族內在分支的階序而界定的社會地位,進一步的出現由親屬組成法則及年齡分級現象交錯產生之族內地位及其所代表之部落內地位。而主要氏族之交換婚聯姻則更穩定的維持住原有的權力結構,因此,藉由強有力的個人能力影響而獲得傳統地位的情況就相對的減少。

換言之,個體與群體政治關係,乃以父系的親屬結構為主要基底,藉此由血緣的聯合家族所延用,原為職稱的peo si成為聯合家族之姓氏,其權力傳承的內涵,主要以親屬組成法則為原則。

 

 

部落首長(peongsi):亦即部落之王或族群之長的意思。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在原始部落裡,是能力、權力、尊貴與榮耀的象徵,與部落族的生命是一體的。比起部落時代,現代的首長所承受的矛盾、壓力更大。

其本質是一種開放的職位,容許部落中具才幹之士較多的聯合家族彼此競爭而擔任,一旦就任之後,職位之擁有者乃具備職位所賦予極大的權力。

巫師(yoifo):掌握農業儀式、狩獵儀式、出戰儀式等之宗教能力。

長老(mameoi):無形式化的晉升儀式。一般而言,一個青年級的人,如果在戰鬥或獵首的行動之中極為勇敢並有所斬獲,或歷次狩獵有捕獲大型動物,如山豬與熊之類危險動物的成績,則有時年紀雖然還是很輕,亦有可能被尊為mameoi級人物。

勇士(maotano)與軍事領袖(youzomu):一個青年級的人,如果在戰鬥過程中有優異的表現,有可能一戰而成為勇士。而有許多戰爭經驗及功績者,可為軍事領袖。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目前傳統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已被行政體系的運作所取代,只有在傳統祭典時,首長、軍事領袖家族的地位才會被凸顯出來,沒有了戰爭,所謂的軍事領袖、勇士已不復存在,倒是家族長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年經人對長輩的尊崇不僅表現在文化上,也表現於日常生活當中。

 

7.jpg   

 

禁忌之屋:

根據伊能嘉矩記載,有一圓底縮口狀的古土器在儀式中炊食以供祖靈。平時懸於頭目家的禁忌之屋中,不但不常用,更不准以手觸之。

以前的禁忌之屋位於大的家屋之中,到日據時期才分到屋外。平時禁將魚類接近神聖的小米,也因此,在設有禁忌之屋的屋內、或禁忌之屋的本身,都禁止煮食魚類。

8.jpg  

23.jpg 24.jpg   

 

傳統服飾&飾品:

女性:女子服飾包括胸兜、刺繡頭巾、藍衣黑裙是普遍一般認知的印象。女性服裝基本配備有纏頭的黑布(成年婦女)、長袖短上衣、胸兜、額帶、腰帶、長裙,穿護腳布(又稱護膝、膝褲)。

女子衣裳多少都有些漢化。長袖短上衣形制與穿戴方式略有差異,而通常會在領口、前襟兩邊、衣服下襬及袖口處加上緄邊,利用紅、黃、藍等顏色繡上花紋,先縫貼有色布塊,再在邊緣挑繡彩色圖紋,這些彩色圖紋與男子的胸衣紋樣是相似的。

女子的胸兜是以棉布或毛料製成,以白色為底,大小約1尺或1尺2寸的長方形布塊,無口袋。腰裙將兩塊黑布由左右兩方纏於腰部。頭巾以兩端刺繡裝飾之5.6尺黑布纏繞於頭頂,鄒族女子不戴帽,僅圍頭巾。綁腿(護腳布):以黑布製作,裹於膝蓋下方並以細繩固定之。女子在婚禮或大祭時,則佩戴用珠子裝飾並有挑織紋樣的額帶,取代平日之黑色頭巾。(資料來源於:台灣原住民知識網)

 9.jpg  

 

男性: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包括有紅色長袖上衣、胸衣、後敞褲等,其中男子胸衣以挑織的方式織出幾何花紋,穿著時佈滿幾何花紋位置,便顯露在胸前。

男子服飾一般以鹿皮為衣料,有皮背心、皮披肩,頸間掛胸袋,阿里山鄒族男子另可見腹袋的裝扮。狩獵時加穿鹿皮臂套及皮套褲。鄒族尚未成年的少年,通常是利用黑色頭巾纏在頭上,成年後方戴上皮帽,成年男性的基本穿著為頭戴鹿皮帽、掛胸兜、著皮披肩、掛腰刀。

男子禮服是以紅色、黑色棉布剪裁製作而成的對襟長袖無領上衣,通常在正式祭典儀式上,為表示盛重將紅色的那一面穿在外,平常時是利用黑色的那一面當做正面。在傳統上,這種服飾是60歲以上的老人家穿戴,據李莎莉書中轉敘浦忠成先生的說法,這一種上衣以前是用熊皮製成,裡面是黃色,外面是黑色帶毛,有節慶時才反過來穿。成年男性依狩獵之體能所需,則佩帶腰帶,頭目、勇士等則以珠玉、貝殼裝飾皮帽。

皮披肩樣式為無袖、開襟,通常使用帶毛的鹿、羊等獸皮製作而成,前襟兩塊、背部為一整塊,胸部敞開,長達腰際。

男子胸衣(或稱胸布、胸袋)將兩塊寬約5寸的雙幅麻布製縫合成成方形布塊,四角附上帶子,綁帶交叉於頸後,布塊垂於胸前形成袋狀,內可放置一些隨身物品。在胸衣右上方的一個小方塊範圍內,以挑織的方式,使用紅、黑、黃褐色線織出菱形、三角形、十字形等等幾何花紋,在兩塊布的上下邊緣,也織上一些條紋圖樣,穿著時佈滿幾何花紋的小方塊,便顯露在胸前位置。男子下半身穿著前遮片,是利用長約2尺,寬約6、7寸的長方形黑色棉布,對摺成2~3片重疊,穿戴時上端以竹製或藤製帶子繫於腰部將之固定住,下端則自然下垂遮蔽陰部。(資料來源於:台灣原住民知識網)

10.jpg   

 

山豬牙製臂飾(peo’u):據說只有曾與山豬搏鬥而獵獲者才可配戴的戰利品。

文化意義:鄒族獵人如果因獵山豬被咬傷,或已獵了上百隻以上的山豬,就可以在手臂上飾上山豬牙環,以示英勇。如果一個男子始終無法擁有山豬牙環,就表示其狩獵成績不佳,且沒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浦忠成等,1997: 51)。

製作方法:將山豬的一對獠牙,從牙根處以銅絲、布片捲纏接合,尖端相對成環形,接合處綴以長約30公分左右的紅、綠及黃色布條流蘇,以及紅色馬鬃一束,再加以編成的辮狀頭髮為配飾。

據說~ 他們還會檢查身上的傷,確定是靠實力而不是使用陷阱來達到目的喔!

11.jpg   

 

束腹(pso’cu):以樹皮或黃藤製成,男性約12歲時配戴。

成年男子藉束腹以要求精神上與肉體上的緊張,產生武勇的氣魄與身材。為出獵及戰爭前特殊訓練目的,製造出以竹皮或藤皮製做的腰飾束腰,可以使腰部細直,體態優美,除非生病或已經到了4、50歲已出草及狩獵任務,方能解除束腹,此種習俗在日治中期已漸廢除。但在卡那卡那富以及沙阿魯阿鄒族則沒有使用此種腰飾束腹的習慣,他們通常只有在腰帶兩端附上細繩,再打結綁於腰後。

皮套袖常見以軟鹿皮製作,成圓筒形,多在狩獵時使用,當作手臂的保護遮蔽。套袖的大小約為1尺2寸到3寸之間,穿戴於手臂上,以細草帶套在中指上。皮製後敞褲,同樣利用鹿皮製作,在狩獵農耕使用,上端附有皮繩,用以固定於腰上。與其他族群的後敞褲,護腿褲膝蓋以上僅遮蓋正面,膝蓋以下至腳踝則全部包覆。(資料來源於:台灣原住民知識網)

12.jpg   

 

戰臂鈴(moengu):直徑約10公分的藤製圈環與鐵製鈴,為昔日首狩和征戰時全體男人在右臂配戴以鳴發聲音。

 13.jpg  

 

鄒族藝人:湯蘭花與高慧君。

 

圖:湯蘭花

 14.jpg  

圖:高慧君

15.jpg   

 

以下為鄒族文化部落優遊吧斯園區員工兼舞者以歌舞秀的方式來呈現鄒族的神話傳說: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和雨神一起吃吃喝喝趴趴造去

快來粉絲團按讚加入吧!

 

《延伸閱讀》

美食:

§雨神§【台南永康─美食】盛。丼★寧靜的巷弄,平價精緻的美味

§雨神§【台南中西區─美食】五吉堂麵包店★深入巷弄挖掘~隱藏版每日限定的創意烘焙美食去!

§雨神§【台南永康─美食】灣內小寶手工包子、饅頭★會噴汁的肉包!一吃會上癮的大推薦!

§雨神§【浙江湖州─美食】府廟小吃街-麥香園★深入巷弄挖掘當地知名連鎖老店的美食去!

§雨神§【嘉義阿里山─美食】2訪YUYUPAS 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園區-瑪翡餐廳★深入山區體驗原住民部落富足安康的生活美食和歌舞去!《口碑體驗》

 

哪裡可以找到我?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raintravel    (快來按讚&推文吧!!!)

想看更多的美食分享,盡在《Go!和雨神一起吃吃喝喝趴趴造去!》https://patienceru.com/blog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